人间焰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特别推出“广西焰火”专栏,记载焰火人生里普通者的故事。第二期“八桂圩日迎新年”系列报道,将带您走进广西14城有代表性的圩镇集市,一同感触村庄热热烈闹的消费场景,接触八桂大地繁荣的脉息,领会那份深藏在圩日里的人间焰火与温暖乡情。
1月19日,阴历十二月二十,新年将至。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峰村,迎来了一年只赶一次的传统圩日。视频摄制:夏晓云
1月19日,新年的脚步日益接近。晨曦初露,柔软的光线洒向大地,村庄从熟睡中渐渐复苏,屋顶上,袅袅炊烟悠悠升起,勾勒出一幅安静而吉祥的村庄晨景图,也预示着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峰村行将迎来一场特别的盛会——一年仅一次的传统圩日。
这圩日,承载着深沉的前史回想与浓浓的乡情,宛如一场隆重的村庄嘉年华,在乡民们的抬头期盼中按期而至。
“今日阴历十二月二十了,你们啥时候回来赶圩?我备好了芋头面浆,计划卖灯盏糍嘞!”五桂桥桥头,乡民刘大哥操着亲热的客家园音给亲朋打电话,热心约请他们回家。
五桂桥,这座近200年前史的古石桥,宛如一位沧桑的白叟,静静地见证着年月的变迁。桥下,小凉河潺潺流动,河水明澈。马峰村的传统圩街就依傍着小凉河,满是焰火气。
学生们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峰村圩街上套圈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摄
刘大哥每年圩日都会按时出摊。对他而言,摆摊不只是营生,更是对这份热烈与传统的据守。在货摊上,他熟练地用一口油锅、一只灯盏形铁皮模具制造灯盏糍。先把模具放到油锅里预热,再盛上混着芋头丝的面浆炸制。不一会儿,金黄酥脆、香气扑鼻的灯盏糍就做好了。
“小时候最馋这个灯盏糍了,每次赶圩必吃。”乡民谢美珍回想幼年,眼中满是温顺。灯盏糍的滋味,是许多人幼年的美好回想,也是乡情的寄予。
10时许,人们从五湖四海涌来,圩街欢腾起来。吆喝声、讨价还价声交错,一片喧嚣。
“大的10元2串,小的5元2串……”卖糖葫芦的摊主来得早,占有圩街中部进出口的好方位叫卖。那一串串糖葫芦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,非常诱人。路过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来上两串。摊主递出糖葫芦时,笑脸如糖衣般甜美。
1公里多的圩街两边,货摊密密麻麻。红彤彤的春联、精巧的窗花,洋溢着节日气氛;新颖的鞋帽、新衣,展示着日子质量;制造精巧的竹编、器皿,凝集着传统手艺演员的匠心;五颜六色的蔬菜、瓜果,香气扑鼻的腊味、糍粑……新年所需的年货,在这里都能买到。
岳宏扬来自八步区开山镇,他的小卡车装满了红薯粉条。“这是开山特产,全手艺制造,春节必备。打火锅,炒酸辣粉都好吃!”他热心地介绍,在这一年一次的圩日,一车红薯粉底子不愁销。
“一回生二回熟,很多摊主我都知道。像这位从桂林阳朔来卖蜂蜜的,我年年都会找他买一罐,都有五六年了。”从沙田镇龙井村来赶圩的李佳双笑着说。对她而言,赶圩是新年前重要的典礼。摊主和顾客就像一年一约的老友,团聚时聊聊家常,充溢人情味。
在广西,像马峰古圩这样一年举行一次的传统圩日并不常见。马峰村党总支部书记丘居炜介绍,曾经接近春节,马峰村一带没有会集收购年货的当地,我们就约在阴历十二月二十这天,把家里剩余的物品拿到街上交流。这个传统连续了百年,跟着时间推移和日子条件改进,渐渐演变成现在一年一圩的热烈场景。买卖方式从物物交流变为生意买卖,参加买卖的地域规模也从本村扩大到邻村乃至贺州其他县(区),乃至其他省市。
“我们早已把这个圩日当成了不能错失的传统节日了。”丘居炜慨叹地说,“不论走多远,游子都会尽量回来赶圩、购置年货。这圩日,既是新年前的预热,也是乡情的凝集,让年味更浓。”
接近正午,圩街风雨不透。卖灯盏糍的刘大哥忙得满脸通红却乐在其中;糖葫芦摊主的草靶子空了仍笑意不减。返乡的人们在灯盏糍的滋味中找回了幼年赶圩的回想;牵着大人衣角的孩提,在糖葫芦的甜美里敞开了赶圩的回想。
五桂桥上也满是歇息的人,他们或谈天说地,或赏识圩街的热烈。这座古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赶圩人的身影。
“年代在开展,日子好了,村庄物流便利,网购能买到全国各地的东西。为啥这圩日仍是摩肩接踵?”丘居炜的话引人深思。
在马峰村,人们分外珍爱圩日里的旧时光和相关的人与事。对传统的据守、对乡情的留恋,让马峰古圩历经百年仍朝气蓬勃。它不仅是买卖场所,更是情感枢纽,连接着曩昔与现在、游子与家园,是人们心中永久的温暖港湾,让我们正真看到村庄民间传统文化强壮的生命力。